结构概念设计之(隔震概念设计)
一、抗震与隔震概述 在地震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结构的 破坏和倒塌(楼板落地是倒塌的标志) 。因此,要减少或避免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少倒塌或是不倒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传统的抗震理论是通过增加建筑结构刚度和强度,并保障结构延性储备,依靠自身强度和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使建筑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不倒塌。 可见传统的抗震结构是通过结构和结构构件来抵抗并消耗地震能量的,设计时将地震作用作为一种外加荷载,与作用在结构上的其他荷载进行组合来设计和验算结构是否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结构概念设计文章可看:【JY|理念】结构概念设计之(结构体系概念)
【JY|理念】结构概念设计之(设计理念进展)



橡胶支座模拟与概述可看:
【JY】橡胶支座精细化模拟与有限元分析注意要点
【JY】橡胶支座的简述和其力学性能计算

- (1)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和竖向承载力,能够稳定地支承建筑物。
- (2)具有足够柔的水平刚度。
- (3)具有足够大的水平变形能力储备,以确保在强震作用下不会出现失稳现象。
- (4)水平刚度受垂直压缩荷载的影响较小。



- (1)设计阶段分析以CCQC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为主;
- (2)通过刚度、阻尼比迭代实施局部非线性的等效线性化;
- (3)以局部非线性时程分析为中震设计阶段提供包络补充;






- (c)以地震动输入为基础,以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为计算工具的整体设计法;(《抗规》/《隔标》做法)


在传统抗震设计中,因为考虑框架填充墙对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所以对结构自振周期进行折减,进而实现对地震作用的放大。对于传统框架结构,填充墙确实可以提高整个结构的抗侧刚度,但是,对隔震结构而言, 由于隔震层刚度非常小,对整个隔震体系的刚度起着控制作用,填充墙仅能提高上部结构的刚度,而对隔震结构体系的刚度影响较小。 因此,填充墙对隔震体系刚度的影响并不会使隔震体系地震作用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果按照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对隔震体系的上部结构进行设计,在考虑折减时,会增加上部结构地震力,加大上部结构的截面尺寸及配筋,增加建造费用,不能较好体现隔震体系的优越性。3、橡胶隔震支座的耐腐蚀耐久性 很多人担心橡胶支座的耐腐蚀耐久性,但是尽管橡胶片的劣化现象很剧烈,但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中的橡胶片的劣化速度却很缓慢,没有造成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的明显改变,从而保证了其可靠的隔震性能。叠层橡胶支座中由于钢板使橡胶大面积与空气隔离,提高了橡胶的耐久性。试验结果表明 ,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在80年内能保持基本稳定 ,且通常橡胶支座会有橡胶保护层进行防腐保护,此时其使用年限还会更长些。4、现有的基础隔震技术的局限性 任何一项技术的优缺点都不应当被刻意的放大,目前任何一项抗震隔震技术都存在进步空间,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而需要 通过结构工程的能力进行概念设计,扬长避短。(a)基础隔震层属于水平柔性层,在地震作用下, 隔震层变形较大,容易造成隔震层和周边结构构件的破坏,且支座方向可能会存在提离摇摆的问题, 需要结构工程师注意。(b)由于基础隔震层的存在,建筑结构自振周期增大,而地震作用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需要注意近断层地震对隔震支座的大变形冲击作用,注意远场地震的 长周期成分会对隔震结构造成较大的地震响应。(c)常见通过在隔震装置周边增设被动式粘滞阻尼器来控制隔震层的位移,形成混合式隔震体系,此种方式虽然能有效控制隔震层的位移,但由于粘滞阻尼器较大的阻尼力,以及不可调性,反而会增大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 需要对隔震设计配合恰到好处。(d)现有 成熟的基础隔震技术属于结构被动控制的领域,是一种窄域控制,无法根据结构自身的响应来对自身的动力特性进行实时调节 ,其控制效果容易受到外部扰动变化的影响。(目前主动/半主动控制应用较少)